新加坡人被宠坏了?

只要到食阁,咖啡店或小贩中心走一趟,随处都可看见满桌的残羹。纸巾,鸡骨,鱼骨,虾壳,辣椒酱样样有。若说新加坡的市容以花草树木见称,那另一美誉“美食天堂”后面,是否以纸巾,鸡骨或虾壳见称?

或许是因为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的关系,聘请女佣和购买万能的电器也变得普及。孩子们在家务事都有人代劳的情况下,不需要学习如何洗碗、洗衣服、扫地或整理床单,“生活技能”指数不高。重要的是,当他们长大后,将没法体会为他们“代劳”这些事的人所经历的过程,认为这些事根本就不是自己应该做的,从而学习到自我中心很强的心态。

在国外的快餐厅用餐后,得自己把残羹和托盘拿到收集处自行处理。在本地,大多数的人非但不这么做,还会吃得狼吞虎咽,弄得桌子脏兮兮的。到头来还是常挂在嘴边的那一句话“不要紧,会有人收拾的”。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一句话。即便我们不愿意拿到收集处,至少也别把用餐处弄得东一块,西一块,让清洁工友难收拾。有时风一吹,还能见到纸巾到处飞。

【注:文章是2007年写的。2021年,人们终于得在被立法的情况下自行处理。虽然托盘还是一堆东西,总算是迈进了一步】

我常想,这些吃相不雅的人,在家里应该没做过家务。如果有,他们应当知道满桌残羹是不好收拾的。况且清洁工友每天要收拾的可是上百上千张桌子。的确,这是一份工作,但大家何必在可以控制的情况下,把自己的坏习惯加重于别人的工作上呢?

十多年前曾到旧国家体育场观看国庆庆典。完场后,拿着垃圾袋,慢慢的随着人潮散场。途中经过一个已经满了的垃圾桶,却还有人把手上的垃圾小心翼翼的 “放” 在垃圾桶上面,有点像是在玩Jenga。其实他们不是懒惰,懒惰就干脆把垃圾留在座位,根本不会拿到垃圾桶。但为何却不走到场外再丢进一个还没满的垃圾桶?最后还不是那一句话 “不要紧,会有人收拾的,我这样做已经很好了”。这也是当初新加坡实施劳改的其中一个原因。要让垃圾虫改过吗,罚款是不够的,需要让他们体验收拾垃圾的过程才有帮助。不是一味的认为事不关己。

本地有个外来移民网站,当中也少不了论坛。曾有人提问“会不会觉得新加坡比以前更肮脏了?”。95%的回答是肯定的,其余的5%是因为才来了不到两年,无从比较。一些较客观的看法,认为是因为近几年从世界各地涌进来的人突然增加了,而更多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更多突然状况,“更肮脏”便是其一。即使如此,许多还是认为本地人“好不到哪里去”。看了的确有点心酸,但不得不认同。

从我们开始有清洁与绿化周以来,只有清洁工友增加了,清洁技术更先进了,但人民的清洁意识却只在慢慢的进步而已。对人们来说,他们似乎不需要做任何事,只盼环境局安排一切“善后”工作。若不妥当,便投诉怎么没人来“善后”自己改变不了的坏习惯。

除了教导我们的下一代在学术上取得良好的成绩,父母和学校是否也该更积极的灌输正确价值观,让下一代知道个人的“不文明”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和环境,从而造就自私的心态?学术上的成功能使国家发达,但公民教育的成功却能造就更完善的社会。

最近在搭地铁回家途中,有两名外国背包客上了列车。当有了空位,而站着的都不是急需座位的人,便有人示意那位看上去有点累的女士坐下。跟着,外国男士便问一位大叔,是否要到转换机场列车的站了?大叔很仔细的听,但听不懂,便看看周围。当时的乘客也挺多,大家先是愣了一下,就开始有人问清楚问题,接着便有至少四人回答那位男士 – 现在在哪里,还有几个站,到了该走向哪里换车。两名旅客的倦容跟着换上笑意,连谢几名乘客。

这是一件很普通,天天都在发生的事。但很明显的在列车内,有帮与不帮两种人。不帮的理由可能是语言不通,“不能” 帮。但在十年后,不帮的理由会不会是因为“不想”帮呢?